來源:星島日報


(星島日報報道)除增加土地供應外,謝偉銓亦認為,政府在房屋政策要作全盤考量,除現時的公屋、居屋外,亦可以考慮重新興建、適合中產人士的夾屋,增加置業階梯。

  謝氏表示,政府在房屋政策上要作全盤考量,在自由市場做得未夠好時,政府可作干預,即興建更多公營及資助房屋,亦非只侷限於基層居住的公屋,有財政能力者住私樓兩個市場,雖然目前已經重建居屋以及推出綠置居,但部分中產人士也有其置業問題,可考慮重建夾屋,至於政府早前公布推出的首置上車盤,合資格的家庭申請人月入限額介乎約5.7萬至7.4萬,相信可滿足部分中產人士需要。

  另一方面,目前公屋輪候冊已長達5年以上,謝氏建議,可以考慮加建公屋,例如部分現時樓高約20層以下公屋,可選擇加建1層,在少數怕長計下,估計亦可增加不少公屋單位,降低輪候冊時間,就算因技術問題,升降機未必可以到達新建的最高層,但相信有不少等候上樓的市民,亦不介意多行一、兩層樓梯。

  對於現時土地大辯論的18個選項,謝氏認為,雖然每一項都值得討論,無論是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、填海,甚至發展棕地等,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,卻沒有提供該些選項,可以興建多少土地、需時多久才可完成,以及涉及的使費等,認為只淪為「點心紙」,讓市民「剔完就算」。

  此外,市場上有不少公務員合作社樓宇,卻日久失修,他建議做一個先導計畫,把該些樓齡漸高的物業重建,早前已向市建局及房協作出建議,但他重申,業主接受重建時亦必須知道,重建居住的單位,其擁有的居住面積,未必如現時般高,即避免予社會認為,該批業主是雙重得益。

<< 返回